鈣鈦礦電池產業化大規模應用再進一步
3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陳永華教授團隊提出的以一種多功能的離子液體作為溶劑制備鈣鈦礦光伏材料的原創技術在線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上。
該技術于不僅讓黑相甲脒鉛碘鈣鈦礦在室溫、高濕度環境下保持穩定,還替代了傳統有毒的有機溶劑,解決了鈣鈦礦光伏材料制備過程中的世界性難題,實現了光伏領域的重大突破。
打破傳統溶劑體系
讓鈣鈦礦材料“暢快呼吸”
相比于傳統的單晶硅電池,鈣鈦礦光伏材料因輕薄、低廉、環保、柔性等優勢,成為研究熱點。在傳統認識上,鈣鈦礦光伏材料怕水、怕空氣,尤其是以甲脒基鈣鈦礦為代表的鈣鈦礦光伏材料就對此非常敏感,在空氣中極易發生相轉變,發生材料老化和功能衰減,因此,需要在惰性氣體的保護下才能制備。同時,在現有認知范圍內,只有不超過5種溶劑被應用到鈣鈦礦材料中,但是這些溶劑均是有毒溶液。如此多的痛點讓鈣鈦礦材料的擴大應用舉步維艱。
“我們要做就做不一樣的東西。”南京工業大學陳永華教授總感覺在傳統溶劑體系內繼續做研究,有一種隔靴撓癢的感覺,“為什么不大膽設想一下,鈣鈦礦也可以在高濕度的空氣環境中制備?”于是,該團隊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到尋找一種環境友好、物理化學性質穩定、可調和的溶劑上。2017年,他們發現了一種綠色的質子型離子液體,因其官能團的特殊性,被引入制備過程。
“離子液體獨特的陰離子和陽離子結構能夠在溶液中形成龐大的氫鍵網絡,同時有機陰離子與金屬鹵化物形成螯合物來調節前驅體溶液的性質。其獨特的化學作用能夠有效調控鈣鈦礦的結晶動力學過程,從而生長出高質量的鈣鈦礦薄膜。”研究團隊成員、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蘆薈說道。基于離子液體的特性,研究團隊在2020年構建出高效穩定的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達到18.06%,打破了當時的記錄。
建構反應“快速道”
光電轉化率大大提高
甲脒基鈣鈦礦由于其優異的性質被認為是接近理論極限效率最有希望的材料,然而其穩定性差,極易在高濕度條件下分解。
由甲脒基鈣鈦礦材料組成的鈣鈦礦薄膜,上半部是碘甲脒,下半部分是碘化鉛。“要實現甲脒基鈣鈦礦的穩定性,關鍵在于如何提供牢固的碘化鉛結構,而得到牢固碘化鉛結構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備出成分穩定的碘化鉛溶液。”陳永華解釋道。
研究團隊從多功能離子液體溶劑的結構設計和制備出發,發現離子液體甲酸甲胺的羰基可以與碘化鉛中的鉛產生螯合作用,胺基與碘形成氫鍵作用。“我們還欣喜地發現,在碘化鉛成膜過程中,這種相互作用牽引著碘化鉛晶體規則排列,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納米級‘離子通道’且垂直生長的碘化鉛晶體結構,這些通道促進了碘甲脒滲透到碘化鉛薄膜中,從而快速和穩健地被轉化為甲脒基鈣鈦礦薄膜。”陳永華介紹道。
實驗結果表明,離子液體甲酸甲胺作鈣鈦礦前驅體溶劑所制備的器件最終實現了高達24.1%的光電轉化效率。并且未封裝的器件在85°C持續加熱和持續光照下,分別保持其初始效率的80%和90%達500小時。
綠色無毒、穩定高效、成本低廉,這項成果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生產利用創造了前提條件。未來5年,他們將致力于實現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片從0.1平方厘米放大到100平方厘米,真正實現鈣鈦礦電池的產業化大規模應用。
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和中國吉林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一種很有前景的陽極材料,可用于未來的高性能電池-具有鈣鈦礦晶體結構的鈦酸鋰鑭(LLTO)。正如該團隊在《自然通訊》雜志上報道的那樣,L...
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核化學與材料學院姚宏斌課題組與合作者合作,充分利用氯基金屬鹵化物鈣鈦礦寬帶隙、成膜性好、制備簡單等優勢,開發出基于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梯度導鋰層,實現了金屬鋰負...
3月30日消息,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研究人員與韓國的研究人員合作,已經驗證了將鈣鈦礦和硅結合以生產效率超過30%的太陽能電池的潛力。他們最初的太陽能電池的認證效率為26.2%。“這...
光伏發電有望成為未來的主流能源,而無論是目前通用的晶硅電池或者是研究熱門的鈣鈦礦電池,都需要將電池進行封裝,以保證其耐候性及穩定性。封裝材料會對光伏發電的效果有顯著影響,例如封裝用的高透玻璃及封裝...
中化新網訊瑞士科學家近日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化效率提高到了20%并使其更耐用,有望使這種太陽能電池更快投入商業應用。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 目前太陽能電池普遍采用硅材料,...
昆蟲復眼由大量微小的六邊形眼面構成,呈蜂窩狀結構,一個眼面損壞不會影響其他部位的功能,每個眼面周圍都有起保護作用的支架。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借鑒這種構造,用大量微型鈣鈦礦電池組合成蜂窩狀,形成一...